前言
一直断断续续地在读毛选,有时候忘了就扔一旁了,现在建立个博客写写读后感,说不定能够读完呢(笑)
第一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成文是在1925年12月1日。
于是我去查了一下1925年发生了什么事,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民革命军开始东征,回复广东革命政府。5月30日发生了五卅惨案。7月1日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担任国民革命政府的领导。下半年国民党内部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杀,西山会议召开,李大钊,毛泽东被开除国民党党籍。
可以看到当时既有国民政府和军阀的反封建战争,也有五卅运动这种反殖民运动。国民党内部孙中山逝世后有右转的趋势。这就是这篇文章成文的背景。
正文
文章提出的主要问题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中国的状况因为半殖民地和门户开放的原因成为各大帝国列强的产品倾销地。
地主和买办阶级则是各大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其本身属于统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虽然处在半殖民地的状况之下,但自身属于优势阶级,所以是最抗拒革命的右派。
中产阶级的诉求是建立民族资本国家,即摆脱殖民地的状况,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毛在这里说这是一个矛盾的阶级,因为他们既希望革命又害怕革命。就当时的世界情况来说,唯一实现了自我资产阶级的东方国家是日本,那中国是否能像日本一样完成资本阶级革命呢。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那个时候还没有共产主义。明治维新的推动者并不是无产阶级和民众,而是地方势力,而成立政府之后逐渐废除了武士阶级,消除了地方势力。
1925年中国已经出现了城市居民和工人,主要是在开埔的港口城市。而革命的思想一旦出现,将其扑灭会是一件极其困难的行为。就如当年拿破仑一般,将革命带到了欧洲各地。而中国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有共产党的存在,对民众宣传革命的思想。如果新政府中不存在共产党,那么陷入内战也是早晚的事。第二国民党如果能消除地方军阀势力,那联合政府或许能够真正建立。但是1925年已经是殖民成熟时期,军阀是可以得到帝国势力的支持的。而直到抗日时期,蒋也没有真正消除地方势力。所以这条路虽然存在可能性,但其难度也十分巨大。
而小资产阶级,是摇摆不定的阶级。因为自身阶级的特殊性,当压迫大于本身承受能力的时候便会倾向于革命,而当能维持自身生活且有结余时变会排斥革命。
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则是革命的中坚力量,而其中失去生产资料的普通工人和贫农是最容易接受革命思想的人。在军阀和外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他们需要一种改变现状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就是革命。
所以对于当时共产党来说,地主买办阶级和军阀是敌人,是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言人,是需要打倒的对象。而对于其余的阶级都是可以联合的对象,于是就诞生了国共合作。
而对于当时的国民党来说,地主买办和和军阀又何尝不是敌人。其革命主力也包含产业工人,共产党人应该是联合的对象而不是敌人。为何早早将共产党排除出联合政府,且后期对财阀和买办进行妥协。
资产阶级的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摧毁封建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力量主要是地主和军阀。军阀势力就算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广泛存在,地主势力则是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消灭。所以在国民政府成立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的革命。
如果国名党能够正确认识到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和共产党组建联合政府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或许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后记
这是毛选第一篇的读后感。在本文中,毛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状况,指出了封建势力和外帝国主义势力是目前中国人民的敌人,是需要打倒的对象。而除去这些阶级之外,其余都是可以争取联合的对象。而此时的国名党则急切想要打倒共产党,尽管共产党只是一小股力量。其原因可能是苏联顾问及国民党内左派和蒋介石权利斗争的结果,导致了清党的事件发生,而之后两党关系便迅速恶化直至内战。
这让人想起了法国大革命,各方势力在革命之后进行了激烈的内部斗争,最后以拿破仑的雾月政变为结束。可是蒋公既没有能力统治国内的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统治国内的军队阶级,注定成为不了中国的拿破仑。
—— Kimi641 后记于 2018.06